移風藏雲喚鶴來:淺談胡棟民的雕塑藝術
文/張禮豪
「一日思惟,時當弘法,不可終遯。遂出至廣州法性寺。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。時有風吹幡 動。一僧云:風動。一僧云:幡動。議論不已。能進曰: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一眾駭然。」
——《六祖壇經》
在廿世紀現代主義雕塑藝術的發展歷程中,布朗庫西(Constantin Brancusi,1876-1957)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一位。他透過主觀的簡約手法,來表達一己對於事物真實樣貌的理解,藉以展現自然存在的本質。
像是在他最為人所知的《空中之鳥》(Bird in Space)一作裡,鳥的形象仿佛是一個被拉長的驚嘆號,單純而隱約地揭示了對於振翼疾起、向上奮升的無限嚮往寓意。如是抽象的展現,在一定意義層面上正猶如上述關於六祖慧能的禪門公案,其最終的目標不在再現,而是回歸本心,直指人們置身於世間萬物之前不同的認知建構。
一如布朗庫西終生追求飛翔的本質,而不是神祕難解的玄虛,胡棟民的創作並未採取物理性的 「動力雕塑」,而是直觀地從日常生活中掇拾靈感,藉由輕重、大小、動靜……之間的質地翻轉,進而擾動觀者的感官經驗與既定認知。而在沉潛多年之後再度問世,胡棟民此次接受順天藝術中心邀請,所展大多以不鏽鋼材質作品為主調,揮灑出在當代建築空間裡頭的舒展與律動;更選擇透過新舊作並陳的方式,恰如其份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於雕塑藝術的核心思想。
環顧場中的展出作品,自2005年狀似鳥籠卻空無一物的《構成》起到晚近的《逸》等,不難發現胡棟民從未以過於空泛的概念來發展創作,而是一貫致力於結合東方哲學思想與西方現代主義形式的藝術展現。在此一基礎下,橫跨了木頭、石材到不鏽鋼等相異材質的結合與對話,非但絲毫不見違合之處,反而經常讓人深感再熟悉不過——被盤屈交錯的樹幹給緊緊包覆的石頭、彷彿歷經地殼變動而裸露的山水剖面等,既映照出自然在時間的演化推進之下,生發而出 的無儔力量;也深得傳統文人離塵遠俗、臥遊山水的美學意趣。
此外,橫陳大廳半空、長達六米的《如意》一作,刻意打破不鏽鋼材質的光滑特性,反而把局部表面銳意打磨成斑駁黯淡的模樣,使全作乍看下既似逸筆草草的破墨飛白,又仿佛空中鳥跡一般,不著一物又處處見象,全然端看觀者心中所念所想。
風自四方而來,時而輕柔時而暴烈,但我們所能見者從來不是它的本體,而是透過其他物件的挪移變化來體現。只要我們若有所思,自能遊走在胡棟民以物性出發的眾多作品之間,移風藏雲喚鶴來。
|展期| 2019/07/13 – 2019/09/07
|開幕茶會| 2019/07/13 15:00
引言人:張禮豪 藝評暨獨立策展人